柔性电子器件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和应用?
柔性电子器件
柔性电子器件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类新型电子设备,它具有可弯曲、可拉伸、轻薄便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柔性显示屏、生物医学传感器等领域。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柔性电子器件的基础知识、材料选择、制备工艺以及应用场景,是掌握这一技术的关键。下面,我会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柔性电子器件的相关内容,帮助你全面理解并入门这一领域。
首先,要明确柔性电子器件的核心特点。与传统刚性电子器件不同,柔性电子器件能够适应复杂曲面,甚至在受力变形时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这种特性依赖于柔性基底材料和导电材料的巧妙组合。常见的柔性基底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它们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化学稳定性。导电材料则包括金属纳米线、导电聚合物、液态金属等,这些材料在保持导电性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柔韧性。
其次,制备柔性电子器件需要掌握特定的工艺技术。其中,印刷电子技术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制备方法,它通过喷墨打印、丝网印刷等方式,将导电材料直接沉积在柔性基底上,形成电路图案。此外,光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尤其是高精度、微纳尺度的器件。对于需要拉伸或变形的器件,还可以采用预拉伸-释放工艺,即在制备过程中先对基底进行预拉伸,再沉积导电材料,最后释放应力,使器件具备自修复或可拉伸的特性。
在材料选择方面,柔性电子器件对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除了柔韧性和导电性外,材料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如果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耐候性、以及与基底的附着力。例如,在制备可穿戴传感器时,常选用银纳米线作为导电材料,因为它不仅导电性好,而且与PDMS等柔性基底的附着力强。而在制备电子皮肤时,则会选用导电聚合物,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因为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
柔性电子器件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柔性电子器件可以制成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实时监测人体的心率、血压、步数等生理参数。在电子皮肤领域,柔性电子器件可以模拟人类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等感知功能,为机器人提供更加智能的交互方式。在生物医学传感器领域,柔性电子器件可以制成植入式传感器,长期监测体内的葡萄糖水平、药物浓度等,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初学者来说,入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学习相关的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基础知识,了解柔性基底材料和导电材料的性能特点;二是掌握基本的制备工艺,如印刷电子技术、光刻技术等;三是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保持对领域前沿的敏感度;四是动手实践,通过制备简单的柔性电子器件,如柔性LED灯、柔性传感器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总之,柔性电子器件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电子器件的形式,也为未来的智能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柔性电子器件,并激发你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无论你是学生、研究者还是工程师,只要对柔性电子器件感兴趣,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柔性电子器件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柔性电子器件凭借其独特的可弯曲、可拉伸特性,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医疗健康领域
在医疗健康方面,柔性电子器件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柔性传感器可以紧密贴合人体皮肤,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精准监测。例如,柔性心率传感器能够舒适地佩戴在手腕或胸部,持续记录心率变化,对于心脏病患者或运动爱好者来说,能及时掌握自身心脏状况,预防潜在风险。柔性血糖传感器则可以贴在皮肤上,无痛且持续地监测血糖水平,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病情。此外,柔性电子器件还能应用于可穿戴医疗设备,如柔性电子绷带,它不仅能对伤口进行保护,还能通过内置的传感器监测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温度、湿度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提醒患者和医生。
消费电子领域
消费电子产品对轻薄、便携和多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长,柔性电子器件正好满足了这一趋势。柔性显示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可以实现弯曲、折叠,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带来全新的形态。折叠屏手机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在普通手机模式和平板电脑模式之间自由切换,提供更大的显示面积和更好的视觉体验。柔性电池也是消费电子领域的重要应用,相比传统电池,柔性电池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和更高的能量密度,能够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更持久的续航,同时还能适应设备各种复杂的形状设计,使消费电子产品更加轻薄、美观。
汽车电子领域
在汽车电子方面,柔性电子器件为汽车的智能化和安全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柔性传感器可以安装在汽车的关键部位,如轮胎、发动机等,实时监测轮胎的压力、温度以及发动机的运行状态等参数。通过这些数据,驾驶员可以及时了解车辆的行驶状况,预防故障发生,提高行车安全性。此外,柔性电子器件还能应用于汽车内饰,如柔性显示屏可以集成在汽车的中控台、仪表盘等位置,提供更加直观、丰富的信息显示,提升驾驶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同时,柔性电子器件在汽车照明领域也有应用,柔性LED灯带可以根据汽车的设计需求进行弯曲和造型,打造出独特的汽车外观照明效果。
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适应性要求极高,柔性电子器件凭借其轻量化、柔韧性和抗辐射等特性,在该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航天器上,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更好地适应航天器表面的曲率,提高太阳能的收集效率,为航天器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柔性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航天器的结构健康状况,如检测飞行过程中的振动、应力等参数,及时发现潜在的结构损伤,确保航天器的安全运行。在航空领域,柔性电子器件可以应用于飞行器的机翼、尾翼等部位,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实现对飞行器气动外形的实时调整,提高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
智能家居领域
智能家居系统追求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控制方式,柔性电子器件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柔性触控面板可以集成在各种家居设备表面,如家具、墙壁等,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触摸操作实现对灯光、窗帘、空调等设备的控制,操作更加自然、直观。柔性传感器还可以用于监测室内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节家居设备的运行状态,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例如,当室内温度过高时,柔性温度传感器会将信号传输给智能空调,空调自动调整制冷模式,为用户提供适宜的温度。
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方法是什么?
柔性电子器件是一类可以弯曲、折叠甚至拉伸的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柔性显示屏等领域。其制备方法涉及多个学科,主要包括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环节。以下从基础步骤到具体方法详细介绍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过程,帮助您快速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
一、材料选择与预处理
柔性电子器件的核心是柔性基底和导电材料。柔性基底通常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化学稳定性。导电材料则包括金属纳米线、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等。在制备前,需要对基底进行清洁处理,以去除表面杂质,确保后续工艺的附着力。例如,可以使用丙酮、异丙醇等溶剂进行超声清洗,再用等离子体处理增强表面活性。
二、图案化导电层的制备
导电层是柔性电子器件实现功能的关键部分。常见的方法有印刷技术、光刻技术和喷墨打印技术。
1、印刷技术:包括丝网印刷和凹版印刷,适用于大面积、低成本的柔性电路制备。将导电油墨(如银纳米线墨水)通过网版转移到基底上,经固化后形成导电图案。
2、光刻技术:适用于高精度、微米级图案的制备。先在基底上涂覆光敏树脂,通过掩模版曝光,再用显影液去除未曝光部分,最后通过蚀刻或沉积工艺形成导电层。
3、喷墨打印技术:直接将导电墨水喷射到指定位置,实现无掩模、高灵活性的图案化。适用于个性化定制和小批量生产。
三、器件组装与封装
完成导电层制备后,需要将电子元件(如芯片、传感器)集成到柔性基底上。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ACF)粘接、焊接或直接沉积实现。例如,使用热压机将芯片与柔性电路通过ACF粘接,确保电气连接可靠。
封装是保护柔性电子器件免受环境影响的重要步骤。常用的封装材料包括环氧树脂、硅胶等。通过旋涂、喷涂或层压工艺将封装材料覆盖在器件表面,形成保护层。封装不仅可以防止水分、氧气侵入,还能增强机械强度。
四、柔性化处理与测试
为了使器件具备柔韧性,需要对刚性元件进行柔性化改造。例如,将传统硅芯片减薄至几十微米,或采用柔性衬底上的薄膜晶体管(TFT)技术。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蛇形导线、岛桥结构等,使导电层在弯曲时保持电气连续性。
制备完成后,需对柔性电子器件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弯曲测试、拉伸测试、电学性能测试等。通过反复弯曲或拉伸,观察器件的电阻变化,评估其可靠性和耐久性。
五、典型应用案例
以柔性压力传感器为例,其制备流程如下:
1、在PET基底上通过丝网印刷制备银纳米线导电层,形成叉指电极图案。
2、将压阻材料(如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涂覆在电极表面,构建敏感层。
3、用PDMS封装传感器,保护敏感层并增强柔韧性。
4、通过弯曲测试验证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六、注意事项与优化方向
在制备过程中,需注意材料兼容性,避免不同层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同时,优化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时间)可以提高器件性能。未来,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将聚焦于更高导电性、更优机械性能的材料,以及更高效、低成本的制造工艺。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系统掌握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方法。无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产业化应用,这些知识都将为您提供有力支持。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您快速入门并深入探索柔性电子领域!
柔性电子器件的优缺点是什么?
柔性电子器件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刚性电子器件的物理限制,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优缺点,帮助您全面理解这一技术的特性。
柔性电子器件的显著优点
1. 可弯曲与可穿戴性
柔性电子器件采用柔性基底材料(如聚酰亚胺、聚酯薄膜等),能够承受多次弯曲、折叠甚至拉伸,这使其在可穿戴设备中表现突出。例如,智能手环、电子皮肤等产品通过柔性设计,可贴合人体曲线,提升佩戴舒适度,同时实现健康监测、运动追踪等功能。这种特性还拓展了应用场景,如可折叠手机、柔性显示屏等,为用户提供更便携的交互体验。
轻量化与便携性
相比传统刚性器件,柔性电子器件通过优化材料结构(如超薄导电层、柔性电池)大幅减轻重量。例如,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可卷曲收纳,便于户外携带;柔性传感器可集成于衣物或医疗贴片中,实现无感化监测。这种轻量化特性对医疗、运动、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适应复杂表面
柔性电子器件可贴合非平面表面,如球形、曲面或不规则形状。例如,在汽车内饰中,柔性显示屏可嵌入仪表盘曲面;在建筑领域,柔性传感器可监测桥梁、管道的形变。这种适应性突破了传统电子器件的平面限制,为物联网(IoT)和智能环境设计提供了新可能。生物兼容性与医疗应用
柔性电子器件可采用生物兼容材料(如水凝胶、可降解聚合物),直接与人体组织接触。例如,柔性电子贴片可实时监测心率、体温等生理参数,甚至通过微针阵列实现无创药物输送。这种特性在远程医疗、个性化健康管理中具有革命性意义。
柔性电子器件的当前局限
1. 材料稳定性与寿命
柔性基底材料(如聚合物)的耐温性、耐化学腐蚀性通常弱于刚性材料(如玻璃、金属)。长期弯折可能导致导电层开裂或绝缘层磨损,影响器件寿命。例如,柔性显示屏在频繁折叠后可能出现显示异常,需通过材料改性(如纳米涂层)提升耐久性。
制造工艺复杂度高
柔性电子器件的制造需兼顾柔性与功能性,对工艺精度要求极高。例如,柔性电路的印刷需控制墨水粘度、干燥温度等参数;柔性电池的封装需防止电解液泄漏。目前,大规模生产仍面临良率低、成本高的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化进度。性能与刚性器件的差距
在计算能力、传输速度等核心指标上,柔性电子器件通常弱于传统芯片。例如,柔性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可能仅为刚性芯片的十分之一,难以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此外,柔性传感器的灵敏度、精度也可能受材料形变影响,需通过算法补偿优化性能。环境适应性挑战
柔性电子器件对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更敏感。例如,高湿度可能导致柔性基底吸水膨胀,影响电路稳定性;极端温度可能加速材料老化。因此,户外或工业场景的应用需额外封装保护,增加了设计复杂度。
总结与展望
柔性电子器件的优点集中在“柔性”带来的形态创新与应用拓展,而缺点多源于材料与工艺的局限性。随着纳米材料、3D打印等技术的进步,柔性电子的耐久性、性能和制造成本有望逐步改善。未来,这一技术将在健康监测、智能穿戴、物联网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但需通过跨学科合作(如材料科学、电子工程)解决当前瓶颈。对于用户而言,选择柔性电子产品时,需根据具体场景权衡其便携性、功能需求与长期可靠性。
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如何?
柔性电子器件作为当前科技领域备受瞩目的方向之一,它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方面积极且富有潜力的特点。
从材料创新角度来看,柔性电子器件会朝着更轻薄、更耐用、更具弹性的材料方向发展。传统材料往往在柔韧性上存在局限,难以满足柔性电子器件不断弯曲、折叠等复杂使用场景的需求。如今,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新型的柔性基底材料,比如一些特殊的聚合物材料,它们不仅具备良好的柔韧性,还拥有出色的电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像聚酰亚胺(PI)材料,它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和机械性能,能够承受多次弯曲而不损坏,为柔性电子器件在高温环境或者频繁弯折情况下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同时,对于导电材料也在不断创新,纳米银线、石墨烯等新型导电材料逐渐应用于柔性电子中。纳米银线具有高导电性和良好的柔韧性,能够均匀分布在柔性基底上形成导电网络,使得柔性电子器件在保持柔性的同时具备高效的电信号传输能力。石墨烯则以其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优异的机械性能,为柔性电子器件带来了更高的性能提升,有望推动柔性电子向更高速度、更低功耗的方向发展。
在功能集成方面,柔性电子器件将朝着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迈进。未来,单一功能的柔性电子器件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器件。例如,柔性传感器不仅可以感知温度、压力、光照等环境参数,还能同时具备数据存储和处理的能力。这种多功能集成可以大大减少器件的数量和体积,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以可穿戴设备为例,未来的柔性可穿戴设备可能会集成健康监测、运动追踪、通信等多种功能,用户只需佩戴一个设备就能实现多种需求的满足。而且,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柔性电子器件还将更好地与网络进行连接,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共享,为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
制造工艺的进步也是柔性电子器件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的制造工艺在柔性电子器件的大规模生产上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新的制造工艺不断涌现。其中,印刷电子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制造方法。它可以通过喷墨印刷、丝网印刷等方式,将电子材料直接印刷在柔性基底上,形成所需的电路和元件。这种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适合大面积生产等优点,能够大大提高柔性电子器件的生产效率。另外,3D打印技术也在柔性电子领域得到应用,通过3D打印可以精确地制造出具有复杂结构的柔性电子器件,实现个性化的定制生产。
应用领域的拓展同样不可忽视。柔性电子器件最初主要应用于一些简单的电子产品,如柔性显示屏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领域正在迅速扩大。在医疗领域,柔性电子器件可以制成可植入的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血糖等,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在能源领域,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为可穿戴设备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供电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柔性太阳能电池可以弯曲、折叠,方便集成在各种形状的设备上,实现随时随地的能量收集。在航空航天领域,柔性电子器件由于其轻便、柔韧的特点,可以应用于飞行器的表面,实现结构健康监测和通信等功能,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材料创新为性能提升奠定基础,功能集成提高器件的实用性和效率,制造工艺进步推动大规模生产,应用领域拓展则为其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这些趋势的不断发展,柔性电子器件有望在未来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
柔性电子器件的原材料有哪些?
柔性电子器件作为当前科技领域备受瞩目的方向,其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器件的性能、柔韧性以及应用场景。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柔性电子器件原材料,即便你是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小白,也能轻松理解。
首先是导电材料,这是柔性电子器件实现电信号传输的关键。常见的导电材料有金属纳米线,比如银纳米线。银具有极佳的导电性,而将其制成纳米线后,不仅保持了高导电性,还具备了一定的柔韧性,可以很好地适应柔性基底的弯曲和变形。在制作柔性触摸屏或者柔性传感器时,银纳米线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基底上,形成导电网络,实现精准的触控感应或者信号采集。另外,还有导电聚合物,像聚吡咯、聚苯胺等。这类材料不仅导电性能良好,而且可以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合成和修饰,更容易与柔性基底相结合。例如,聚吡咯可以通过电化学聚合的方法沉积在柔性织物上,制作出可穿戴的柔性电子设备,如智能衣物中的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人体的生理信号。
柔性基底材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一种常用的柔性基底,它具有良好的透明性、柔韧性和化学稳定性。PET薄膜可以很容易地被弯曲、折叠,而且能够承受一定的拉伸力。在制作柔性显示屏时,PET薄膜可以作为基底,承载各种电子元件和导电层,保证显示屏在弯曲状态下依然能够正常显示图像。聚酰亚胺(PI)也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柔性基底材料,它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和机械强度,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的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领域,聚酰亚胺基底的柔性电子器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柔性传感器。
半导体材料在柔性电子器件中负责实现电信号的控制和处理。有机半导体材料是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像并五苯,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半导体,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可以在柔性基底上通过真空蒸镀等方法制备成薄膜晶体管。这种有机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能够应用于柔性逻辑电路和显示驱动电路中。此外,还有一些量子点材料,如硒化镉量子点,它们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可以通过调节量子点的尺寸来控制其发光颜色和电学特性。在柔性光电探测器和柔性发光二极管中,量子点材料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器件的性能和效率。
除了上述主要材料外,还有一些辅助材料。例如,粘结剂用于将不同的材料层牢固地粘合在一起,保证柔性电子器件的结构稳定性。常见的粘结剂有环氧树脂类粘结剂,它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的材料表面形成牢固的粘结层。另外,封装材料也非常重要,它可以保护柔性电子器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水分、氧气和机械损伤。常用的封装材料有硅胶、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它们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密封性,能够有效地保护器件内部的电子元件。
总之,柔性电子器件的原材料种类繁多,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和特点,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原材料,可以制造出性能优异、功能多样的柔性电子器件,为未来的智能生活和科技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柔性电子器件的市场前景怎样?
柔性电子器件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其市场前景呈现出广阔的增长空间和多元化的需求潜力。以下从技术驱动、应用场景拓展、政策支持及产业链协同等角度,详细分析其市场前景。
技术突破推动性能提升
柔性电子器件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弯曲、可拉伸、轻薄化的特性,这得益于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的持续创新。例如,柔性基底材料(如聚酰亚胺、石墨烯)的研发,使器件在保持导电性的同时具备更高的柔韧性;纳米级印刷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成熟,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升了生产效率。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柔性电子器件的稳定性、耐用性和集成度将进一步提升,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柔性电子器件的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消费电子(如可折叠手机、智能手表)扩展至医疗健康、物联网、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在医疗领域,柔性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用于可穿戴医疗设备或植入式器械;在物联网领域,柔性电子标签可贴附于不规则物体表面,实现物流追踪或环境监测;在汽车电子中,柔性显示屏和触控面板可提升车内交互体验。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柔性电子器件在智能穿戴、智慧城市等场景中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加速产业落地
全球多国政府已将柔性电子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例如,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美国、韩国等国家也通过国家项目加大投入。同时,资本市场对柔性电子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初创企业和传统电子巨头纷纷布局,形成从材料、设备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将加速柔性电子器件从技术原型到量产的转化进程。
市场需求驱动规模化生产
消费者对便携、个性化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直接推动了柔性电子器件的市场扩张。可折叠手机、卷曲屏电视等产品的热销,证明了市场对柔性显示技术的接受度。此外,工业领域对柔性传感器的需求也在上升,例如机器人关节的柔性压力传感器、航空航天领域的柔性电路板等。随着生产成本逐步降低,柔性电子器件有望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渗透,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前景乐观,柔性电子器件仍面临材料耐久性、封装技术、标准化等挑战。例如,长期弯折可能导致导电层断裂,需通过材料改性或结构设计优化解决;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也制约了规模化应用。但这些挑战同样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方向,企业可通过产学研合作、跨领域融合等方式突破瓶颈。
总结
柔性电子器件的市场前景高度依赖技术成熟度、应用场景开拓和产业链协同。随着材料、制造、集成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医疗、物联网、汽车等下游需求的拉动,柔性电子器件有望在未来5-10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对于从业者而言,聚焦细分领域(如柔性医疗传感器、车载柔性显示)、加强技术储备和产业链合作,将是抓住市场机遇的关键。